这里当以禄厚的诠释为近,即邓曼的原话并没有指责夫君德薄之意。
【6】可见,这一看似神秘化的思潮,需在经、史、子的综合互动的框架下才能完整解释。问题在于,中国哲学的诸多变数难以在哲学史内部的连续性中得到解释,需在整全的文明视野中把握。
不过在东汉中期以前,史字仍未脱离其原始义涵,即指手执书写工具会写字的人。陈少明指出,道是器的各种功能、用法和秩序。11参见皮锡瑞:《经学历史》,周予同注释,中华书局,2011年,第189-190页。17参见张志强:《如何理解中国及其现代》,《文化纵横》2014年第1期。不一定所有人类文明都有文献、经典所构成的历史文化世界,但一定有生活世界。
就其塑造深厚悠久的中国认同而言,它又是家国天下这一大器背后的恒道,故不变。在古人看来,前者是天下有道,后者是天下无道,而历史是一治一乱的。这样,以周礼为中心的礼学,事实上成为整个经学的解释基础,即整个经学皆以礼为本。
脚印因为用脚去踩才会形成,但是不能把脚印等同于用脚去踩的行动。《春秋》的立法既然以大义而非典礼的形式存在,则其法永远只能是一种价值理想。因此,圣王之法成为庄子口中的陈迹,成为今人眼中的历史。郑注曰:言其有损益也。
而在经学意义上,经过孔子删削其文,诸儒口传其义,先王之法统一于孔子而成为一套系统的法度。【27】此示五帝三王礼乐不同,即礼乐没有绝对的标准,可以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礼仪。
41[东汉]许慎撰、[清]段玉裁注:《说文解字注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8年,第763页。匡衡上疏,亦云:臣闻五帝不同礼,三王各异教。例如,《左传》作为古文且经传分离,第一步只能是训读字义,故《汉书·刘歆传》云:初,《左氏传》多古字古言,学者传训故而已。【17】《齐诗》之义,民国学者邵瑞彭作《齐诗钤》,以为齐诗实齐学之一,其说云阴阳五行之说,九流百家所不能外。
16[清]赵在翰辑,钟肇鹏、萧文郁点校:《七纬(附论语谶)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2年,第375页。末师者,汉人立五经博士,以师法、家法传经,故在大多数情况下,后师之传不能悖前师之义。11[汉]司马迁:《史记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4年,第4003页。在这种无圣人不制礼,与现实中需要制礼的紧张中,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态度。
因为郑玄以周礼注群经,其圣人谱系的落脚点在周公,其经学形式的落脚点集中于礼学,此使六经虽不尽一家之言、然要在周公,六经虽形体分裂、然要在礼学。然而孔子的大义如何进入现实政治,则与传经的经师密切相关。
这种基础表现在群经大部分内容与文、武、周公之时有关,则可以以礼制深入分析之,如《关雎》后妃所和好者为三夫人、九嫔及众妾,《大明》之文王娶太姒备用六礼,等等。礼者,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。
汉世纬书,《春秋纬·演孔图》曰:诗含五际六情,绝于申。【28】赵壹作《刺世疾邪赋》曰:伊五帝之不同礼,三王亦又不同乐。22[东汉]何休注、[唐]徐彦疏:《春秋公羊传注疏》,第359页。二、从大义转向典礼《春秋》之要,在于大义帝王见诸事实,孔子徒托空言,六艺即其典章制度,与今《六部则例》相同。3[汉]郑玄注、[唐]贾公彦疏:《周礼注疏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台北:艺文印书馆,2007年,第9页。
《春秋》纯粹是孔子所作,作意味着《春秋》不是周公旧法,而是孔子的一王之法,作《春秋》的孔子也因其有德无位、立一王之法而成为素王。郑玄经学与两汉今文博士之学的差别,不但是所重视经典的不同,而且是重视方式的不同。
作为大臣而制作一代大典,乃是非圣无法的行为,即便出于皇帝之命,同样不免诛杀之议。司马迁云:《春秋》文成数万,其指数千。
在以经义决事的过程中,经师的判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。如此,东周之时是周公之法凋敝之世,自孔子至郑玄,周公之法已经成为陈迹,这陈迹相当于历史。
周公之法不是为汉制法,而是为周制法,周已经成为过去。并且周礼并非以《周官经》一书,而是以三礼为基础构成的周礼。两汉时期,当博士口传之学章句越来越繁多,家法越来越芜杂,已经难以为继之际,汉末经师既无博士身份,治经乃另寻他辙,从口耳之学转向眼手之学,直接面对经书文本,遂有郑玄、许慎、何休等学者的出现,他们或重文字、或重文献、或重制度、或重义例,皆是经师直接面向文献本身。 一、《春秋》学与礼学之别在中国经学史上,自孔子删削制作六经,并作《孝经》,演《论语》,汉世立五经博士,六经之名称各异,旨意殊别,所教不同。
在这种无圣人不制礼,与现实中需要制礼的紧张中,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态度。【4】陈氏以汉人礼家独少为说,固不甚当,而以郑玄使三礼之书,合为一家之学,则甚确切。
38[汉]班固撰、[唐]颜师古注:《汉书》,第1967页,标点有改动。41[东汉]许慎撰、[清]段玉裁注:《说文解字注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8年,第763页。
郑玄的经学构建不仅是重新解释经典,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经学的根本性变革。后又增为十六人,不复分掌《五经》,而谓之太学博士也。
在以《春秋》为纲的经学格局中,经学的解释都远承孔子与七十二子,虽经秦火,而口传不绝。21[晋]郭象注,[唐]成玄英疏,曹础基、黄兰发点校:《南华真经注疏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98年,第304页。也就是说,《春秋》学是为汉制法的,对汉代人而言,《春秋》便是当代思想。相反,传记者,古文之传记,如孔壁所出古文经传。
24[东汉]何休注、[唐]徐彦疏:《春秋公羊传注疏》,第359页。35[清]皮锡瑞:《经学历史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08年,第90页。
元帝末,增《仪礼》、《春秋公羊》博士各一人,合为十一人。郑玄认为,周公制作《周礼》,周公虽然不是天子,但具有行其法度的能力,即以其法度付成王而行之。
即便群经内容在文、武、周公之前,也可以据周之典礼而上推之,如《尧典》之羲和四子同于《周官》的天、地、春、夏、秋、冬六官,六宗为《周官》春官大宗伯所掌祭祀的日、月之外的上天神祗。【1】今文博士反对《左氏》立于学官,不是认为《左氏》是伪书,而是谓左氏为不传《春秋》【2】;反对《周官》,也不认为《周官》是伪书,林孝存以为武帝知《周官》末世渎乱不验之书,而何休亦以为六国阴谋之书。